你想过上怎样的生活?
Dreaming Life
你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前两天,在抖音上无意间听到了寸铁的《目击你刚刚完成这一跳》,感觉很想之前听过的凹与山的《理查》。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普通人普普通通的过了一辈子,最后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一生。这让我开始想,我到底想过怎样的一生?
还是前两天,我叔不远万里给我打来视频电话,最主要的目的就一个——给我灌输他所谓的成功学。其中不乏很多道德绑架之类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一个主题——作为一个普通人,目标一定要高,一定要成功。给别人打工没有出息,只有自己搞出一番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一方面,我很讨厌这种干干巴巴的说教;另一方面,我并不认同他的说法。在我眼里,成为一个平民也没什么不好,没必要非去花上半生精血去打拼下一番事业。可是说了这么多我也没办法反驳他,毕竟你说他不对吧,某种角度来说的确是来自一个奋斗不到十年的人传授的成功法;但的确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我沉默着,是不是嗯上一两声,终于熬到他挂掉了电话。但是我开始想,说了这么多,我都是在想我不想过怎样的生活,可我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
于是在经过一阵头脑风暴之后,我发现了,至于我到底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这绝对是个问题,而且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从我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开始,知道我死去停止思考结束,这个问题不会有任何的答案。因为我的答案永远在变化。
从我小时候开始,那是很小的时候,我梦想中的生活就是成为一个很牛逼的人,赚大钱,买大房子,然后和我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面我稍大点了,我梦想中的生活就是考上清华北大,然后找到一份月入百万的工作,开始疯狂潇洒;等我上了初中,我的梦想就是考上好大学,找一个人结婚,找一份好工作,买一间屋子;现在我梦想中的生活截然不同。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篇博客,就算是记录吧,记录下我现在阶段梦想中的生活,不知以后看到这篇博客时是会对原来的自己会心一笑还是嘲笑现在的我的幼稚。
如果只写我梦想中的生活这的确有点太过单调了,所以我打算采访(如果可以算得上是采访的话)几个同学,看看他们梦想中的生活。
那就先从我开始吧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可能是来到加拿大前,也可能是我高二的时候,某一天我突然刷到了抖音上一个老哥在东北35岁退休吃香喝辣,我顿时感觉很新奇,感觉这简直就是一种未曾设想过的道路。再加上之前就看过鹤岗万元房的消息,我瞬间感觉所谓的这些什么好工作简直都是浮云,但冷静下来思考过后,我突然意识到虽然这些工作什么的是浮云,但钱可不是,那可是真金白银,没钱别说万元房了,就连桥洞让不让住人都得看城管的脸色。
再后来,网络上突然四处涌起来一波女权的浪潮,让人莫名其妙这一点先不说,这波浪潮倒是充分印证了我很久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理论——傻逼共振论。在网上,但凡有一个人提出了女性受到了怎样的压迫,就会突然出现一群人附和这个歪理邪说,即使这个说法不光不正确,甚至连发生都没发生。后面这种诡异的现象简直愈演愈烈,从莫名诬赖男生偷拍却不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受害人尽收迫害;到男性天生有罪论的出现,就连男生坐地铁都要被人拦下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检查手机。整个社会一下子从一个平等的社会一边倒向女性。我当时仍秉承着别被互联网所影响观念,所以我当时并不怎么相信这些,直到我发现在我认识的人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竟然有一大批人是女权的坚定拥护者,就连曾经和我相处过很长一段时间人都是其中的一员,我猛然间对于女性的恐惧增加到了极点。
后面我深刻地意识到,其实并非是他们突然变成了女权,而是人家本来就是女权,只不过是我选择了认识人家。于是我想,就按照我这么个内在外在条件来说,能遇上能算得上是正常的女性已经少之又少,至于其中能看得上我的更是万里挑一,这么低的概率那就不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了,所以对于未来的婚姻问题我的态度只有一个——碰。能碰上两情相悦,三观相合的人那就碰,碰不上那也没什么抱怨的,因为婚姻并非是生存的必需品,传宗接代这种血脉的延续也不过是一代人的执念而已,况且我活的就不怎么样,如果有一个孩子我又怎么敢去教育呢?生而不养不如不生。
所以这差不多就是我现在梦想中的生活之全貌,在东北的小县城有一间最便宜的小房子,能吃饱穿暖,一个人生活。
按照之前和涛哥唠嗑时他的说法:“隐居的生活啊”。
至于为什么是东北,我不得不单独写一段来阐述一下。自我出生直到两年前,我一直生活在大连,那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自我认知这件事,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两年前,我到了加拿大,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我们描述自己,我顿时词穷,懵了半天只能说出来是中国人这样一个很模糊的标签,但只从人的方面来说,我并不知道我究竟是怎样的。后来,趁着圣诞假,我天天熬夜追完了《天道》这部电视剧,我意识到文化认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想要认识自己至少要先从这个方面来考虑。于是我开始想,很难说是思考,因为差不多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瞎想。我认为,作为母语是简体中文,且从小在中国长大的我来说,我已经有一套半成型的观念了,是独属于我作为一个中国大连人的观念,如今在加拿大就颇有一种试图融入别人的社会的感觉,甚至有了一种为了要融入而去改变自我观念的感觉,这就跟灰姑娘她姐为了穿进鞋子硬生生切掉脚后跟的感觉,这让我感到十分的不适,所以我梦想中生存的地方一定是一个周围人都说中文,我说什么别人能理解,我也能理解别人的地方。
本能实业的《滇东幻想症》里有一句歌词:
”一个人居然可以统治一种语言“
语言的确是一个人类表达和接受最有力的工具,人之所以能活在世界上就是因为不停的表达想法和不停的接受想法。作为一个母语并非英语的人,再去学人家本土的表达或俚语也不过是照猫画虎而已,能学会的只是某个或者某些单词在人们交流时的另一种隐意,当你说出他们的时候,你能否感受到这句话给你带来的感觉,就我来说我不能,我甚至会感到一丝尴尬,颇有一种滥竽充数的感觉。但当我说出我的母语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一句话给我的感觉,就像我骂出”傻逼“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这种强烈的攻击性。
至于中文这一个条件只要在中国境内的确不难实现,但为什么是东北?作为一个新一代大连人,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统称南方人为”南蛮子“,统称沈阳以北的人为”北面来的“,至于我对这些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有的时候还是潜意识觉得南方人相对于我们来说更精明一点,更有商业头脑;而北方人似乎比我们更加大大咧咧,更豪放。而我恰巧就喜欢这种豪放,我深爱一个人人不设防,大家轻易就能敞开心扉的环境,虽说路不拾遗有点夸张,但我更适应这种大家有什么说什么而不是遮遮掩掩的感觉。所以我选择东北。
至于选择小县城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我有不能在人特别多的地方待着的毛病,每次在人特别多的地方待总让我感到浑身上下的不得劲,加上县城来说既有淳朴的人文,没有大城市的尔虞我诈,也没有那么多人聚集在一块,属于是我梦中情地了。
好吧,写了这么多,但终究也不过是我目前的一分幻想而已,至于以后是否能实现,或者是以后过上了怎么不一样的生活,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二〇二五年
七月二十七日
于加拿大
稳稳的幸福
前两天相平突然问到这个问题:“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我顿住了,这个简单的难题把我难倒了,紧接着他娓娓道来,让我写下来...
关于他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早在走之前就与我恰谈过,在后来也常谈起过,是像他叔一样的生活,在大连郊区,瓦房店那整一栋房子,种点菜,有个小摩托,吃喝不愁,有点存款,那么活法。
我谈不上前半生,但在我17年来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想过,我觉得人生这东西,要用一个大括号来概括是不现实,这个大括号统称梦想,能改变的只有不断的小括号,就是要始于足下,想过什么生活就要往那个方向走,也许在这梦想中发现,似乎别样的人生更加有滋味。
对于我的大括号来说是安静的活着,像相平那样攒点钱就养老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奢侈,但更奢侈的是,我需要健康,从我得病后,我越发觉得,健康比快乐难上不知几倍,而老人口中的健康幸福,在正常生活中,如奢望一般,可欲不可及,但是人生啊,总是不完美的,就像现在,我不不满足现在生活,身体不适,我觉得我不完美,这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也明清的知道,我的生活也有很多人羡慕觉得我的生活完美,言归正传,我的生活,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健康——幸福”能安静的活着,我不需要多少钱,能吃饱饭,穿好衣服,偶尔可以和朋友唠唠嗑扯扯淡,喝点酒,车就一代步工具,房子也只是住的地方,可以老一些,可以地角不好,但可以称之为“家”有一个爱我的,也是我爱的,这辈子,能这么过完,我知足了,这几句话说的轻松简单,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几辈子能过上这日子...
————张德釗
贰零贰伍年
柒月贰拾玖日周贰
傍晚柒点整
于故乡大连东沟村
永做真我
你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好问题。我曾经也在无数次思考自己究竟想过上怎样的生活。回想我这十七年过得好吗?我不会粗略地说好或不好,这样太过于敷衍和俗套,在逃避对于自己过往的剖析。我曾有过一段时间畏惧 痛苦 草木皆兵。这段时间流的泪多于过往总和。我总在那段时光的夜晚在想,我到底想过上怎样的生活?这个答案并非确定,时刻在变。
小时候是我迄今为止最幸福的一段时光,那时的我有着远大的理想,想考清华想赚大钱,同电影里的小大人一样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但这一切都建立于无忧无虑的基础上,那时全国各地到处旅游,还没读万里书倒是行了万里路。
思绪回转,我盯着头顶的白炽灯,刺目的白光刺的我眼睛好疼,眼睛干涩,头脑昏沉,灯光下让一切都无处遁形,那时的我看事情无比悲观,我认为自己自卑懦弱虚伪善变,认为人一生追求的不过是自由 孤独 死亡 无意义,我的骨子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即使这种悲观处境,我也认为我就应该呆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如果可以,我想躺在无人驾驶的车里,任由它把我带向远方。我讨厌教条主义,我更反感现代的条条框框,我只想漫无目的的游走。
从前活的太过于教条,穿衣服只敢穿简单的长裤短袖长袖,不敢在自己的脸上过多修饰,喝酒这种事更是碰也不会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享受在清吧和朋友畅聊,我穿衣风格变得大胆,也学会了化妆,但周遭质疑声不断,“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但做了十六年乖乖女的我渴望换一种方式活着,我开始屏蔽周围的一切嘈杂,我,永远只是我。
我真的该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变得积极,让自己忙起来。于是在某一天,我关上了卧室的灯,缓慢闭上双眼,祈祷以后的每一天能睡个好觉。就算做个长眠的钟,亦或者是缄默的树,那倒也无妨,我只想活在自己的频道里,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是我最近的状态了。人间烟火何其多,久周旋,宁做我。
以后能活成什么样倒也是未知数了,走一步看一步好了,我永远怀念凌晨四点的晨光熹微,但我不会再回头了。
————董彧含
二〇二五年
七月二十九日
做出努力,不卑不亢,问心无愧。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朋友问我这个问题。
不过,我想先思考:“我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果要给我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的话,我想我是个喜欢写作和运动的17岁高中生。
我今天早上六点醒来无法再睡去,于是在宿舍里做完半套历史卷,开始思考朋友问我的这个问题。半个小时,我给自己做了一张思维导图,我发现我真是个挺丰富的人,不过我不久又发现,大家都是挺丰富的人。我当然可以用介绍我的方式来介绍我的每一个朋友,可无论我用多少个title都不够,不够。
其余的都是寥寥了。
昨天看倪萍老师的TED演讲,她讲到自己的太姥姥,百岁老人对自己的希望是:“做个有用的人,不要闲着。”;今天看王笛的采访,他说:“我们一个普通人来到这世界上,不需要做大事业,所谓的碌碌有为。“ 这都是很好的答案。
我的答案?我想每年我都会对自己对世界有新的认识。临近生日,我暂且给出一个平凡的17岁姑娘的答案:
做出努力,不卑不亢,问心无愧。
————肖麒梦
二〇二五年
七月三十日
没有答案
“你想过怎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很有趣。
我认为这得从什么是生活来想。留学的时候偶然看见几位名人对生活的定义:
"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the long shot." —— Charlie Chaplin
"Life is like Sanskrit read to a pony" —— Lou Reed
我认可这两句话,所谓生活到底是什么呢?从Chaplin的话来看,生活是能轻易随着观察者的视角改变的,像云彩,像水流,不是一成不变,也不能单一定义。再从Reed的话来看,生活被比喻成人类文名的符号与具有野性的小马之间的冲突,他强调生活的抽象和荒谬。
所以我认为生活不是励志的故事,是变化莫测的状态,也是荒谬本身。当问到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时,我想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不想定义我的生活,却又想拥抱它的无形。我想成为一个不断调整焦距的人,在痛苦时抽离,在欢笑时沉溺。我也想在碎片中寻找节奏,像在电影的主线剧情里寻找韵味,也像在混乱中寻找和谐。
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没有答案,只有回应。而回应又像是在回应另一个问题—“生活需要怎样的我?”
————张嘉诚
二〇二五年
八月三日
人生拓荒者
我想过上怎样的生活呢,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想起一首歌《outer wilds》。
仔细想想,过去的17年过的也算嚣张跋扈,做事不计后果,任性为之,也并不觉得不妥。说回我想要的生活,可能就是“从容”“洒脱”吧。上自己喜欢的班,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和聊的来的人一起喝酒,不管之后如何,今朝有酒今朝醉,挺好。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北极光、珊瑚礁、雪山、长满苔藓的石头、闪闪发光的瀑布的星球,所以,我要还去看看这世界上的闪光之处,人生在世没几年,我的人生不留遗憾。可能这一切都是怅惘,但我不想过上和父母们一样一眼望的到头的生活。
我喜欢摄影 ,我认为摄影是最浪漫的事,定格时间,定格感情,定格物是人非的梦想,定格自己,定格他人,定格永远年轻的我们。
我想过的生活,摄影是必不可少的,一台相机,几卷胶卷,镜头慢慢对焦,放慢脚步,享受摄影的过程,走遍世界,寻找自己的25号底片。
我想自己去做想做的事,从小以来,我很少完全自己去做一些事,可能是因为对意外变数的恐惧吧,很多很多想做的事都因为没人一起做而草草了事,所以,我要做为自己而生的自己,做人生拓荒者。
可能,这一切都太过理想主义,但是,我想说“去他妈的现实,和八十岁的我说去吧”
————孙博元
二〇二五年
八月三日
我来简单结个尾吧
很久之前,可能是两三年前,我从博元口中听到了这首歌,于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前两天四处找人写博客的时候又随机播放到了这首歌,于是便决定把这首歌作为结尾插入的BGM。回到第一次听这歌的时候,那时我似乎还没有想这么多,整天无忧无虑,要考虑的也只有数不清的题目和一会下课了到小卖部买瓶啤酒坐在哪里喝完。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听这首歌也不过是喜欢其旋律,加上歌词写的似乎有点深意,但当时的我似乎很难理解。
回到现在,在无数个失眠的深夜,我的脑子常常不受控制地转动,时不时的就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我到底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想了很多个版本的答案,但无数个答案汇到一块的最后,我永远都会得到一个不切题的答案:“对于未来梦想生活的畅想,这玩意的确是没有模板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羡慕着别人的生活,但最后当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虽然会不自觉地靠上某个人的生活,但你总要考虑自己和他的区别,然后对于这个人的生活进行数不尽的自我适应性的改变,直到最后改得面目全非,与当时羡慕的人的生活相近之处只有一点半点的时候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所以我很好奇别人梦想中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看看最质朴的文字能描绘出怎样的人类最伟大的畅想。于是我选择找一些人来回答这个问题,至于年龄上,我觉得如果太年轻乃至于都没有形成的思想时,你问他这样一个问题纯属扯淡,因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是不会想这些乱八七糟的闲事的;而年龄太大的,反而是真正接受了活在当下,以至于最大的梦想可能就是保持现有的生活了,顶多能问问他们曾经的梦想是什么,那样就变成了中年男人回忆当初经历了什么社会毒打或者一些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最终无奈放弃梦想的中年故事会了。所以我选择去问问我的同龄人。
至于找到这些作者们的过程极度的随机,完全是大清早起来吃过午饭后无聊刷朋友圈时随机选的,但我自认为还是很平均的,从我在大连打小一块玩的朋友,初中认识的同学,到高中认识的外地的朋友。也算是人生百味了。
总的来说,在看了这么多朋友帮我写的博客之后,我只想到BGM中的一句歌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活在当下就当作活得不顺心的时候的一针安慰剂吧,保持现在的畅想,或者让现在的畅想随时间自然改变,三十年后在看这篇博客说不定有别的感觉。
当然,我不得不提一嘴,如果你也愿意给我们看看你想过怎样的生活的话,可以发邮件到我的邮箱,我会把它粘贴并排版发到下一篇博客的。
我的邮箱是:yin210211@aboringblog.life
二〇二五年
八月二日
于加拿大